《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20:20:01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体现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体现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美好的祝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柔的狂热,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六、作业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选一个意象,找出与它相关的3—5首诗,分析这个意象饱含了诗人的哪些丰富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一、起

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

二、承

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1.导入: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

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回答。

从xx,看到、听到了x?

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

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x。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三、转

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

1、背景

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

3、小结

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

四、合

作业布置

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

五、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

声:芦管《折杨柳》思乡

情:征人尽望乡含蓄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