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7-13 20:16:33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打碎的蛋壳、剪碎的布片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默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发现、假想、假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1.观察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了解课文中的地理名词,特别是找到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的形状,看看是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吻合,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借助两个蛋壳来演示相互吻合。

讨论、交流:鸡蛋壳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地球上两个板块的吻合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

3.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纳格的假想是什么?“大陆漂流”是什么意思?魏格纳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一假想的?

4.默读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

讨论、交流:魏格纳为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1)利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么是推理。“这几块布原本是一大块儿,现在支离破碎了,你们将怎样去证明呢?”如果几大洲是一块陆地,魏纳格将会从哪些方面去证明呢?

(2)魏纳格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结果如何?(课件理解中龙的推理过程)

五、总结布置

魏纳格在地图上的重大发现,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想跟魏纳格说什么?

课后阅读《新阅读》中《童年的发现》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植物的向性运动(A);

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A);

3、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

4、其它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合成及主要生理功能(A).

  能力目标:

1、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的方法;

2、理解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顶端优势的了解,培养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唯物辨证思想.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它植物激素等五部分内容。以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讲述前面三部分内容,第二课时讲述后面两部分内容并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和小结。

教材以三个问题导出“植物的激素调节”,接着以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设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对向性运动进行了定义,并阐明向性运动的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达尔文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推想,接着介绍了温特实验及结论,最后简单介绍郭葛的分离实验与鉴定结果。

教材的第三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生长素对植物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这一特点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所作用的植物器官有关,并通过顶端优胜加强理解这一特点。

后两部分(第二课时内容)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指导预习、提问、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并讲解来突出重点)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通过讲解“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图,并通过欣赏电影了解“顶端优势”现象来突破)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的一些概念对于学生是陌生的,课本通过学生熟悉的举例步步深入,因此本节的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图片,然后再举例、讨论、分析,引入课题,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把抽象的“生长素”和实实在在的“向性运动”联系到一起,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感知规律。

  五、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通过自制动画、配音、字幕、图片、音乐、下载影片等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演示和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图片引入课题,同时播放音乐,以增强欣赏效果,提高学生兴趣;自制动画主要用于讲解达尔文和温特实验,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感知的欲望和效果;字幕的出现和动画演示过程都有相关配音,避免媒体演示过程的单调感;播放有关“顶端优势”的影片加深对生长素作用双重性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全国中学生广播体操

由于初一新生入学 广播操《放飞理想》和《舞动青春》的教学就成了这学期的首要教学内容,广播操《放飞理想》无论从教来讲还是从学习来说都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以,圆满完成广播操《放飞理想》教学的前提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仅以我的一节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来说明我是如何进行广播操《放飞理想》教学的。

一、准备部分

在这部分里我主要采用激发兴趣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我的课堂升温,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级进行趣味游戏,并以此达到热身的目的。因为 ……此处隐藏2824个字……p>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钝 凌。

⑵ 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采用逐步分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好像、仿佛的意思)

⑵ 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 老师问:

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 老师问:

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 学生讨论: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

(教学这一部分必须注意:恐龙进化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并不是所有恐龙都在向鸟儿进化;有较多内容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推断。 )

3、学习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三、反馈全文,学生质疑

1、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2、质疑并解答,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释疑。

四、总结全文

课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作者说明简洁、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此启迪下,将思绪放飞蓝天,去探索大自然以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11个字。能正确理解文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日出或日落时,天空经常出现绚烂多彩的云霞,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火烧云)你眼中的火烧云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笔下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

2、出示文中的生词,先指名读,再开火车读。

3、理解文中词语。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文,思考:通过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交流,抓住颜色的变化和形态的变化,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进行感情朗读,边读边在头脑中呈现画面。)

3、教师总结:作者抓住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以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语句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多姿,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你留心看过天空吗?那时的云彩什么样?能把你的观察所得写一写吧!

2、把有关描写云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

五、指导书写

1、学生完成作业。

2、背诵喜欢的段落。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