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3 20:21:27
《画》教学反思(15篇)

《画》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画》教学反思2

活动开始时,我先做了示范,让孩子清晰地看到了石头滚画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为孩子的操作奠定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我示范讲解这一环节讲的很慢很清晰;最后的一个环节又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了展示作品的空间,让孩子进一步体验创作的成功感。这个活动是建立在小班上学期“弹珠滚画”的基础上的,而弹珠和石头的外形有较大的区别,即弹珠圆整,容易滚动产生痕迹,而石头不圆整,不容易滚动,为此,我在课前就思考了如何在示范讲解时让这些不容易滚动的石头滚动,并滚动出不同的轨迹,并在课前做了多次试验,课上幼儿滚出来的画虽然没有我预想的效果好,但孩子们在展示时还是那么的开心。

幼儿创作的过程和每一幅作品,都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的一种自我表达,因此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作品,除了技能上的评估以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关注“画什么”、“怎么样画”等问题,更多地转向关注幼儿的行为过程、体验、态度、情感等问题,倾听幼儿的谈论、判断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引导幼儿不断发展进步。

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评价自己的作品。一幅作品完成后,很多幼儿往往会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创作经验,迫不急待地将作品中的一笔一画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或者讲给老师听、或者讲给同伴听,又或者自言自语讲给自己听!幼儿的“说”不仅是画的补充,也是对自己作品的反思和评价,更是幼儿再学习的过程。但是很多幼儿的“说”基本上是无意识的自评,更多带有感性和主观的色彩,想到什么说什么,因此在鼓励幼儿大胆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自评,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小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索的欲望很强,常常有一些不合常规的现象发生。如果教师能稍加注意,给予关注,就能有目的地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变为我们可利用的教材,真正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美术课是我比较喜欢的活动课之一,虽然要上一节小班的美术课老师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比如要给每个孩子准备一张打好轮廓的稿纸,还要给孩子发作画工具,事后还要给粗心的顽皮的孩子整理作画工具等等,但是我总能在活动中感受到孩子幼稚画笔中所散发出的奇特想法。

《画》教学反思3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美术的多种技法单纯*临摹,出示教师范作,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掌握得非常牢固,能积累许多素材。但是,长期以往的教学,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儿童画的公式化。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而美育就是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要造就一批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下“独创”的种子。

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我认为首先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许多奇特而有趣的想法。如本课先安排同学分组进行想象,利用5分钟进行知识抢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表现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 ……此处隐藏8308个字……p>现代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合理运用媒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帮助学生求知、悟情、启智;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在教学《玲玲的画》时,用多媒体串连各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整个课堂给人浑然一体感觉。这是这堂课中感到最满意的地方。所以我以后要常用媒体串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读书方法,是最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读书方法。我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读来进行的。同时,我还努力从孩子自己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孩子去感悟人物情感,发现坏事变好事的窃门。

为此,我安排了六个“读”的环节:

①自读,感知文本。

②选读,读出兴趣。

③跟读,读出节奏。

④练读,读出方法。

⑤分角色读,读出体会。

⑥齐读,读出语气。正因为读的充分,读的透彻,文中的难点才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文中的道理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亮点之处,必有失误之所。思考许久,觉得最大失误就是:注重了学生的生成,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以致于,忘记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归纳性描述对学生的学习作一番回顾,把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画》教学反思14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五课《中国山水画》这一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在这堂课上我严格地遵循《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点,针对八年级学生特点,采取让学生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通过欣赏来提高审美水平,提高欣赏水平。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提问导入新课,问学生到过的自然风光最美丽的地方在哪里,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告知老师,他们到过庐山、黄山、九寨沟、桃花潭等等自然风光旖旎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界美丽的山水风光,让学生产生乐于游山玩水,乐于欣赏大自然山水的愿望,从而导出新课,山水之美是我们非常喜爱并且憧憬的。接着,我问学生们想不想把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山水自然风光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出来给爸爸妈妈欣赏,显然学生们特别渴望表现出一幅幅美丽的记忆中的风景画,然后导出山水画这一主题。

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浓厚兴趣,从而揭示课题——学画山水画。接着我讲授了山水画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山水画是在隋朝独立成科,当时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展子虔,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之中的山水画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国的国粹——中国画有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介绍隋朝著名山水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这一幅青绿山水画,讲解了山水画的一些表现形式,介绍了山水画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同西方的油画风景有很大区别,为此我精心绘制了一副仿清代画家王原祁的《云山图》,并用油画描绘了一幅山村风景。通过对比这两幅画,让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以及油画风景,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到了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中国画之中的山水画的特点,即意境高远,博大精深,注重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接着指出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接着我又现场示范山水画之中的石头的技法,讲述了画山石所要用到的各种皴法,但是在讲皴法的时候,我只是用专业的术语来界定披麻皴、斧劈皴、卷云皴,而学生对这些皴法可能不很容易真正的掌握,在下一次的《学画山水画》这一课上,我就会告诉学生披麻皴主要描绘的是江南一带的山,因为江南比较湿润,所以山上的泥土质地比较柔软,所以用披麻皴能表现山石柔软的质地,而北方比较干旱,山石多高大的岩石组成,所以质地比较坚硬,多用大斧劈皴来描绘,这样不仅仅能够更明确、更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披麻皴和斧劈皴的不同用法,还能使学生们了解到一些中国的地理知识,这样就能体现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这堂课上,我在时间的控制上没有做到完美,在导入的时候时间没有把握好,讲授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即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以及中国画的魅力的时候花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紧迫了,在拿出国画和油画两幅作品让学生们欣赏比较的时间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这在下一次一定要改进,在接下来的教师当堂示范山水画中的石头的画法的时候,时间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至于没能够一边仔细的示范,一边讲解,而是用很快的速度就把石头画完了,导致学生们在下面跟着练习画山石就显得有点找不着北了,这是由于前面在时间上的一个延误造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将会在美术课堂教学上逐步改进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不断地提高自身美术教学能力,争取高质量的美术课堂教学,充分地发挥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画》教学反思15

这是一节 让孩子们喜爱的美术课。本课是 欣赏评述与造型表现里两大学习领域相结合的美术课,力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卡通画 进 行造型表现,开展美术创作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可以说, 卡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十分喜爱卡通画,尤其是现在的儿童更是在卡通世界里成长的一代。孩子的衣、食、住、行,无处不与卡通画相联系, “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 ” ,这一切正是学生学习本课的生活体验。老师的教学则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深入去了解卡通,知道卡通的特点,去改卡通形象、去变,在变化中求创造,创造出具有自我个性的卡通形象。而本节课上学生变化的卡通形象真可谓生动有趣、活泼可爱,造型独特。令我大为惊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我觉得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欣赏引导到位。我采用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形状、色彩进行了欣赏、交流、比较,学生视觉得到了享受,思维得到了开拓,知识得到了掌握,情操得到了陶冶,创造出来的作品当然优秀。

整节课中学生欣赏了大量的作品,但我并不是没有目的让他们去欣赏的,我采用了欣赏感受、欣赏比较、欣赏交流等一些方法。欣赏一,我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卡通作品,以此达到认识卡通,感受卡通,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欣赏二,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 “ 卡通人物 ” 的动态,回答 老师提出 的问题,欣赏 会说话的动物 对话片段,自己总结出了卡通 “ 拟人 ” 的特点;欣赏三,观看卡通片的片段后出示小朋友的照片,同时,我引导学生从形体上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卡通的第二个特点 “ 夸张 ” 。欣赏四,出现一个小朋友的照片和一副普通的线描作品,让学生欣赏、比较、评价,交流出改画卡通作品的方法,然后出现一些具有特点的卡通形象如 “ 大肚子猪八戒 ” , “ 大耳朵图图 ” ,等让其欣赏,学生进行了视觉美的享受,就会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卡通形象。欣赏五,引导学生欣赏比较一幅没有颜色的作品和一幅有颜色的作品,得出卡通画还离不开鲜艳的色彩。这节课引导欣赏是主线,贯穿始终,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目的明确,学生兴趣高昂,创作出了富有个性的作品!

总之,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画》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