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说教案 篇1一、本节课的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分析本文中这些虚词的用法。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己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本文中的虚词归类。
三、教学方法
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与现代文有区别,更何况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在自主探讨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四、教学流程
1、导课:
因为韩愈仕途坎坷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因此也简介了,不过因为有提前预习,所以将作者简介,“说”文体的简介及“马”文化收集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只作必要补充。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只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师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质疑基础上,重点是检查补充本文“虽”“故”等实词及“其”“之”“而”等的意义及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五、主题探讨
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可进行,若时间不允许则留作预习作业。
六、作业布置
既有对本节课巩固的课堂作业,也有下一课时内容的预习作业。
马说教案 篇2【设计思想】
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
听 感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幻灯片 交流学习内容。
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 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讲解
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 学生学会翻译本文 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设问、适时点拨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 思考、回答 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 课件(助教、助学)作业
看
思考 课外拓展 课件(助学)结论
与反思 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
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马说教案 篇3【学习目标】
1、作者及其说的文体特点。
2、读懂文章,领会本文词、句的含义。
3、诵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
2、力争当堂成诵,加深对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学习时数】
(应用一个半课时完成)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成语接力游戏: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给同学们上课,可我觉得我们之间是不陌生的,因为我们在同一个校园里已经生活了快两年了。在座的许多同学跟我有过交往,给我留下过很好的印象。所以希望大家放轻松些,我们先来做个成语游戏: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逐个写马字成语,每人只限两个,每组一次只能有1人在台上写。多者为胜。
2、说说
马说即说马,是谈谈马的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 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种问题的观点;写法上十分灵活 ,跟现代的 杂文相似。
3、作者简介。
二、 听录音、 试读
(每个学生都要记到笔记或书上)
1、请划出重要字词音形。(正音、正字)
2、请找出疑难句子。 (会读注意停顿、语气)
听完录音即全班齐读,找出误音和节奏的错误。
A、食字的读音 粟石的读音
B、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C、节奏: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三、学习探究 串通文章
1、读第一段完成
⑴ 找出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同位探究解决。(先个人读同桌讨论,最后解决不了的集体解决)
请同学翻译演板──重要词句:
辱──辱没 骈──一同、一起 奴隶:指仆役
不以千里称也
⑵ 内容点拨
提问1:第一段文字提出了什么观点?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决定作用。
提问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将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齐读第一段。鼓励一些同学试背
2、学习第二段
⑴ 重要词句
能:①能够 ②能力 ③能够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等同 ……此处隐藏7135个字……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马说教案 篇9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教案 篇10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